新竹苗圃
|
介绍
新竹苗圃是新竹市的後花园,新竹市政府为市容绿美化,於苗圃种植各种花木提供本市社区、学校、公园绿地。近年来,休闲渔业及海上观光游憩活动之盛行,新竹渔港经市政府积极争取,苗圃工程,市容新添了一处多元使用的设施。
|
|
|
|
南寮旧渔港
|
介绍
南寮旧港位於新竹市西北郊海滨,建於民国38年,当时是为了西部作业而兴建;然而随著鱼源的枯竭,原为渔民谋生兴建的渔港,转而成为休闲为主的港口。现南寮旧港已成为钓鱼发烧友的天堂,周末假日处处可见钓友占据有利地盘,希望会有斩获钓得大鱼,可饱食一顿。
|
|
|
|
环保教育馆
|
介绍
环保教育馆(含环保局办公大楼),针对环保教育馆剧院部分规划改善投影设备、座椅等设施,并增加3D照相设备,充实馆内功能及多样性。
|
|
|
|
港南滨海风景区
|
介绍
位於新竹市西北方,在堤防内规划了一个占地广阔、景观优美、游乐设施丰富的风景区,并将该区规划为西部滨海游憩区景点之一,市府随即依照规划构想加强河道整治,步道、凉亭、儿童游憩场等公共设施增设辟建,成为假日吸引民众前往休憩的一个景点,目前是西部滨海公路游憩系统的重要休息站之一,也是新竹西滨海岸线上一个新兴的游乐点。
|
|
|
|
金城湖
|
介绍
曾被喻为「魔鬼湖」的金城湖,经开发後,现在是北台湾一处重要的野鸟栖息地,在附近出现的鸟种至少有二百五十种,成为此地的最大特色。客雅溪口整片海埔新生地,因有整齐的水田、湿地,加上路旁有高大防风的木麻黄林,还有出海口外的泥质海滩,鱼蟹螺贝非常丰富,成为各种迁徒候鸟的栖息重镇。每年9月~次5月有大量过境鸟返到此是赏鸟最佳时机。
|
|
|
|
渔产品直销中心
|
介绍
港区渔产品直销中心季托新竹区渔会管理,一楼生鲜、二楼料理,季节渔获各揽盛况,近年假日亲子休闲放风筝、买渔获、啖美味,让人流连忘返。 新竹市政府九十二年规划 沿海十七公里观光带,分别向交通部观光局争取游艇港,渔业署争取完成娱乐 渔业渔船码头的建设案,增加海洋休闲纵深空间。
|
|
|
|
南十八尖山
|
介绍
该景点位於本市沿岸南端,紧邻台铁铁道及西滨公路,其地位高处,具有良好视野,可俯瞰香山湿地及南港白沙湾,为沿海十七公里观光带南端最高的景点。
|
|
|
|
帆船运动公园
|
介绍
位於旧港岛上头前溪口,为新竹市帆船委员会初级驶帆训练基地,夏日可见帆影点点,在此悠游。
|
|
|
|
新竹渔港
|
介绍
新竹渔港位於新竹市西北郊海滨,建於民国70年,当时是为了西部作业而兴建;然而随著鱼源的枯竭,原为渔民谋生兴建的渔港,转而成为休闲为主的港口。
新竹近海鱼群丰富,四季不同,夏季以拖网捕什鱼,用焚寄网捕小卷;秋冬时以流刺网捕土托鱼为大宗;冬季也使用流刺网捕乌鱼。
新竹渔港已成为钓鱼发烧友的天堂,周末假日处处可见钓友占据有利地盘,希望会有斩获钓得大鱼。93年起市府大力开发沿海十七公里观光带,新竹渔港不断扩充休闲设施,娱乐渔业渔船码头、变更港区范围释出商业用地等等,发展前瞻可观。
|
|
|
|
青草湖水库
|
介绍
青草湖水库於民国45年兴建完成,位於新竹市南区客雅溪中游,为新竹早期兼具灌溉及观光功能之水库与著名风景区。青草湖的山光水色,一度为八大名胜之列,光复初期面积达三十平方公里,是新竹吸引观光客的主要卖点,岸边划船、旅馆业茂盛一时,然因水库淤积、台风破坏、上游滥建等原因,丧失蓄水功能,游客逐渐流失。
新竹市政府91年著手办理青草湖水库重生,由经济部水利署协助於92年完成『青草湖水库重生规划』。新竹市政府据此规划成果呈报 行政院经济部审议,奉 行政院核定後将作为未来工程执行计画实施之依据。
|
|
|
|
新竹护城河水公园
|
介绍
东门大沟最早是新竹城的「护城河」。新竹城有四座城楼,城垣周长为860丈,约2700公尺,城外则挖掘壕沟为护城河,河上与各城楼设有吊桥一座,兼具交通与防御功能。然而随著历史轨迹的流转,护城河早已失去防御功能,但仍在城市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2000年「新竹市护城河及周边亲水设施改善计画」,特别注重於亲水环境之重现,恢复新竹护城河之休憩功能以及历史风貌。从林森路到中央路总长约600公尺,宽约56公尺的护城河空间,为起伏斜的自然草坡,拆除水泥护岸,提升水面,并依古堡历史考证恢复护城河道之壮阔风貌,提高市民亲水可及性,同时原样整理保留 岸之绿木植栽。此外,提供二处小型阶梯剧场供新竹市民户外表演使手。蜕变後的护城河空间将成为新竹市民最可亲的百花园。
|
|
|
|
交大竹湖
|
介绍
交通大学创建於清光绪22(西元1896)年,初名南洋公学;今称交通大学一名,则始於1921年。交大分为博 爱及光复两校区,校园环境均甚清幽,景色绿意宜人。
在中山高速公路新竹交流道旁,从中油加油站的大学路进去,即可见到交大的正门,入门爬坡而上映入眼廉的是宽阔的「竹湖」,竹湖的四周种满了大大小小的植物,有柳树、榕树、槭树、竹林┅等,及一大片的草皮,而交大交景也是从竹湖开始,逐步展开,其景点约可分为十六处供人欣赏,分别是青埔朝阳、风亭九思、思园春晓、荷塘月色、曲道夹荫、竹园映亭、竹湖晨风、松林立翠、绿掩重楼、玉树向荣、西庭笑话、绿彗润生、碧草如茵、康庄迎曦、南台远眺、率意通衢。
|
|
|
|
港南运河
|
介绍
港南运河位於新竹港南滨海风景区内,於新竹市西北方,原本为海水浴场,因近年附近受到污染,现已禁止下水;遂在堤防内规划了一个占地广阔、景观优美、游乐设施丰富的风景区,是新竹西滨海岸线上一个新兴的游乐点。
港南运河宽二十公尺、长一千五百公尺,扮演风景区与海滩的缓冲角色,运河内陆海埔新生地经三十年变更,环境多样化。
新竹港南滨海风景区八十二年间经旅游局委托顾问公司规划,将该区规划为西部滨海游憩区景点之一,市府随即依照规划构想加强河道整治,步道、凉亭、儿童游憩场、烤肉区及自行车道等公共设施增设辟建,九十三年端午节市府在此举办独木舟式龙船赛,别开生面,焕然一新,成为假日吸吸民众前往休憩的一个景点。
|
|
|
|
新竹动物公园
|
介绍
「新竹玻璃工艺博物馆」设置新竹公园玻璃艺术园区内,是改建自日治时期之自治会馆。由於盛产矽砂和天然瓦斯,自日治时代起,新竹的玻璃工艺就相当闻名,而玻璃工艺品外销数量更占世界第一位。
她曾为美军俱乐部会址,新竹宪兵队驻扎;经市府争取於1999年活化成玻璃工艺馆。馆内除了陈设玻璃作品,还积极推动工房教学,让民众满足视觉欣赏外,还能进一步触摸与创作,以贴近玻璃创作所带来的另一种震撼。
玻工馆邻近休闲设施有孔庙、丽池、湖畔料亭、风城愿景馆、动物园、体育场、长青学苑、假日花市等,连结成新竹动物公园,2004年在笼舍改善与主题动物号召下,别出风貌,一新形象。
|
|
|
|
十八尖山
|
介绍
十八尖山自新竹县北郊迤逦而南,是日据时代所开辟的「森林公园」,略呈「新月形」,蜿蜒约7、8里,恰好环抱新竹市东、南郊。这十八尖山的得名,据云确有18个山头。最高处是131.79公尺,最低处为50公尺,平均坡度为40。
由於十八尖山沿途遍山茂林,沥青路面平整,花卉飘香,行进於林荫道上,空气清新沁人,已成为新竹市民运动休闲的必经路线之一,近年来市府为了让市民能够安心地运动,因此,每天凌晨至上午八点间禁止车辆进入。
从新竹高商顺著博爱街步行就可上山,最高点有一「介寿亭」,山林内的33尊石观音,也是观赏的重点。
|
|
|
|
古奇峰
|
介绍
古奇峰原称平埔顶,四周环绕著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绿意,包括十八尖山、青草湖、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及科学园区等,风光明媚。
古奇峰以神像和庙宇为主,其中以普天宫最具规模, 120公尺庄严肃穆的关公像,有九层楼,每一层都有不同主题陈设,第一层为正殿,沿著阶梯而上,分别是武圣关公历史馆、各种佛像馆、二十四孝堂、中日古董楼、日据时期风景展示、古代木眠床展示、四面佛及玉皇大帝。
普天宫附近的玻璃工艺店,偶而会有传统喷吹玻璃的技艺表演,也是一个参观重点。
|
|
|
|
竹堑城迎曦门
|
介绍
新竹古名竹堑,於西元1733淡水同知徐治民以 竹环植为城,1826年,竹堑士绅郑用锡等人奏请改建竹堑城获准,重新勘定地基,於1827年兴工,筑造周围为八百六十丈,高度一丈五尺、深度一丈六尺的砖石造城墙,并建立四座城楼,东门为迎曦门、西门为挹爽门、南门为歌薰门、北门为拱辰门,日据之後因为实施都市街道改正,於1902年拆掉城墙与城楼,只存东门迎曦门。
迎曦门城楼下段称为城座,以条形花岗石石块叠砌而成,城门洞为圆拱形,是城市的出入口;上层城楼原为木构造建筑,现已改为混凝土造,城楼结构共二十四根立柱,屋顶部分为歇山重檐式构造,屋脊的起翘短而有力,以显示威武的气氛,城门前竖有石碑一座,为竹堑筑城历史的纪录,城门前的广场为一个结合传统与现代科技的市民广场,是新竹文化的象徵地标。
|
|
|
|
进士第(郑用 宅第)
|
介绍
郑用锡字再中,号祉亭,生於1793年,自幼聪慧不凡,1810年一试而中秀才,取进彰化县学附生,1818年为恩科举人,1823年中进士,又因他是第一个用台湾本籍赴京考中的进士,所以称他为开台进士,又称「开台黄甲」。
郑用锡於1837年为自己建造了一栋三开五进的大院落,门额上挂「进士第」匾额,也就是所谓的进士第,只可惜後面的三进於二次大战时焚毁,只剩目前的前二进。进士第木雕十分讲究,门前雕成鳌鱼的垂花与两侧的狮子斗座雕工精美,至今仍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而正厅格扇门的雕花具有古朴苍茫的特色,底层为万字不断,上层为诗句或富贵平安雕刻,其刻工超颖脱俗,令人叹为观止。
|
|
|
|
郑用 墓
|
介绍
1858年郑用锡去逝,到了1869年才迁葬於竹子坑现址,由於郑用锡生前具有从二品的官衔,因此其墓地极为宽阔,规模相当宏大,整体墓地坐北朝南,墓的形式为三曲手规模,逐层向外推展,使墓地显得更为宽敞,墓前有石象生以显其官位。
郑用锡墓外观呈椭圆形,墓碑为盔顶形,墓冢前方两侧有如椅子的扶手一般,称为曲手,墓冢前方定有平坦的明堂,墓前的石象生自内而外依次为石人、石马、石羊、石虎以及石望柱各一对、其人物雕刻细致精美,石兽朴实可爱,颇具艺术价值。
|
|
|
|
新竹关帝庙
|
介绍
新竹关帝庙创建於1776年,由当时的淡水厅同知王右弼所倡建。1871年淡水厅同知周武濂目睹关帝庙年久失修,而当时国库空虚,公费无法支应,进而劝地方人士自行募捐整修。日治後期庙产被徵收,光复後,由张式 、张克绳等人捐献庙地,於1949年由地方人士发起募捐,重新整修,1967年又再度重修,成为今日所见的庙貌。
本庙三川殿的步口廊柱,并未使用一般庙宇所见的龙柱,两侧的龙虎堵也无过多装饰,而使得庙宇显得较为庄严肃穆;庙门不同於其他庙宇,不但门上没有画门神,而且还有突起的门钉,本庙的木雕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特别是吊筒的竖材雕刻展翅的飞天雕像,别具风味。此外,庙中匾额多为军方所赠,充分显现其武庙的性格,庙中柱联均为新竹文人所题,极具地方特色。
|
|
|
|
新竹长和宫
|
介绍
清乾隆年间,新竹的市街逐渐发展了起来,为求精神之寄托,於1742年在竹堑北厢建立这座妈祖庙,後因为於北门外,所以称为「外妈祖」,竹堑的郊商也求近便而以长和宫为议事之地点,成为各郊商的信仰中心。长和宫奉祀的妈祖神像是由湄洲妈祖祖庙请来,也是桃竹苗地区最早的妈祖,庙名取「长和」,是要船头行长久合作,和平共处的意思。
长和宫为三殿式庙宇,三川殿是整个建筑的门面,所以各部装饰均十分用心,三川步口上的龙柱、石狮、木作,门神彩绘及各门堵上的石刻,均是值得驻足观赏的部分,尤其是门口的石狮子,十分朴拙可爱,正殿是奉祀主神妈祖的地方,後殿则奉祀观音佛祖,庙内「霖雨苍生」、「德可配天」等匾额,均是见证历史的重要文物。
|
|
|
|
郑氏家庙
|
介绍
郑氏在新竹是名门望族之一,位於北门街的郑家,属竹堑浯江郑氏一系,於1720年至1760年间,由金门迁徙台湾,道光年间郑家为饮水思源先在金门兴建家庙,1853年郑用锡与堂弟郑用鉴商议,由八大房共同出资,在北门街创建郑氏家庙,议定每年上元节与冬至时各举行祭祀一次。
郑氏家庙本体为三开间两进式的单院建筑,木石雕刻均极精采,屋脊为燕尾三川脊式,起翘的角度与线条均十分优美,门前有自进士第移来此处安置的旗竿座两对,为中试科举之家宅才有之物,但现仅存基座及夹杆石,门前呈的八卦铺面较为特殊,是其他建筑物少有的做法,可见其格局的严谨与风水上的注重。
|
|
|
|
新竹金山寺
|
介绍
金山寺奉祀观音佛祖,为林合成垦号招佃拓垦设隘防番之际,垦民奉祀之保护神,1853年由垦首郭家献地充基,结茅祀佛,名曰香莲庵,1857年正式建寺,由於该地有清泉围绕,许多骚客到此品茗,谓之灵泉试茗,而改名「灵泉寺」。1889年时,由林汝梅捐资重建庙宇称为「长清禅寺」,後以其地在金山面乃改称为金山寺。
金山寺为清代中期的建筑,现存的格局为单进三开间带左右护龙之合院形寺庙,整体风格朴实,斗子砌砖墙及砖砌结构不但特殊,更增添古朴的美感,寺中所用石材及雕工皆颇讲究,尤其石狮之造型生动,堪称佳作,寺前的供食台(布施台),为1860年之作品,古拙苍劲之韵味,极具历史价值。
郑氏在新竹是名门望族之一,位於北门街的郑家,属竹堑浯江郑氏一系,於1720年至1760年间,由金门迁徙台湾,道光年间郑家为饮水思源先在金门兴建家庙,1853年郑用锡与堂弟郑用鉴商议,由八大房共同出资,在北门街创建郑氏家庙,议定每年上元节与冬至时各举行祭祀一次。
郑氏家庙本体为三开间两进式的单院建筑,木石雕刻均极精采,屋脊为燕尾三川脊式,起翘的角度与线条均十分优美,门前有自进士第移来此处安置的旗竿座两对,为中试科举之家宅才有之物,但现仅存基座及夹杆石,门前呈的八卦
|
|
|
|
张氏节孝坊
|
介绍
金山寺奉祀观音佛祖,为林合成垦号招佃拓垦设隘防番之际,垦民奉祀之保护神,1853年由垦首郭家献地充基,结茅祀佛,名曰香莲庵,1857年正式建寺,由於该地有清泉围绕,许多骚客到此品茗,谓之灵泉试茗,而改名「灵泉寺」。1889年时,由林汝梅捐资重建庙宇称为「长清禅寺」,後以其地在金山面乃改称为金山寺。
金山寺为清代中期的建筑,现存的格局为单进三开间带左右护龙之合院形寺庙,整体风格朴实,斗子砌砖墙及砖砌结构不但特殊,更增添古朴的美感,寺中所用石材及雕工皆颇讲究,尤其石狮之造型生动,堪称佳作,寺前的供食台(布施台),为1860年之作品,古拙苍劲之韵味,极具历史价值。
|
|
|
|
苏氏节孝坊
|
介绍
苏氏节孝坊建於1880年,位於 雅街,为表扬吴国步妻子苏式的事迹而建,由於位置偏远,保存也最完整,吴国步为淡水厅儒士例赠文林郎,在淡水厅筑砖石城时曾出钱出力,是当时的士绅之一,可惜英年早逝,其妻苏氏矢志守寡,享年74岁。
苏氏节孝坊形制与杨氏节孝坊相近,同为四柱三间三层规模,材料用花岗石与青斗石混合建造。苏氏节孝坊是新竹四座节孝坊最晚建造者,形制虽然相似,但比例上比较高耸,而显得挺拔秀丽。在雕刻方面,明间大枋中央雕双龙抢珠,双凤呈祥,左右次间的麒麟雕刻为透雕手法,枋上雕的是琴棋书画,均可见其高超之匠艺。
|
|
|
|
杨氏节孝坊
|
介绍
杨氏本名杨居娘,是竹堑人林炽的妻子,24岁时守寡,他身兼父职,独立扶养儿子长大成人,至45岁去世。其坚贞守节,以母兼师,抚孤孝亲、且多次殉夫的节孝事迹,在当时十分感人,是新竹最早的节孝坊。
杨氏节孝坊为一座四柱三间三层的牌坊,由泉州的白花岗石及青斗石所建造,最上层为双龙环拱的圣旨牌,中间的石匾写著「天旌节孝」,表示这是由皇帝核准表扬的贞节事迹,下层石扁则记载其节孝事迹,石刻的部分,各部造型神态皆栩栩如生,构图比例等均具有艺术价值。
|
|
|
|
李 金孝子坊
|
介绍
李锡金生於1786年,其人热心公益,事亲至孝,并在漳泉分类械斗帜烈之时助人甚多,因此其孝行事迹传颂多时。李锡金於1865年逝世,享年80岁,後诰封为奉直大夫国学生,李锡金孝子坊则於1879年时由当时的新竹县廪生林鹏霄等人将他的孝行详述,恳请官方为其节孝义行建立牌坊来表彰,两年之後获准建立。
李锡金孝子坊为四柱三间三层的牌坊,坊间置有「孝子」及「李锡金坊」两石扁,两侧有青斗石雕花板,上枋上面再立两小柱形成第三层构造,上有圣旨牌、葫芦及鸱尾等构件,孝子坊的构造材料是泉州白石,雕刻的额板为青斗石,两种不同色泽的材料配合的十分恰当,而基础部分的夹杆石,形状有如葫芦形的抱鼓石,是本牌坊的一大特色。
|
|
|
|
新竹驿
|
介绍
1886年台湾建省,刘铭传基於海防、开发与运输之需要,经於1887年向清廷奏准建设台湾铁路。1893年基隆-新竹铁路竣工,新竹车站设立於枕头山脚下。明治初期,日铁道队有鉴於清朝期间所建造的铁路蜿蜒蛇行,开始修改旧有的路线,新竹车站於此时称为新竹停车场,是一处简易的木造车站。1908年新的铁路通车,新的车站(新竹驿)於1913年完工,即今日所见新竹火车站。
新竹车站设计者是当初任职於总督府铁道部的松?崎万长,建筑样式融合了部分巴洛克建筑样式的风味,加上陡斜,高耸的复折式屋顶与老虎窗,同时在柱体,墙壁转角与开口部四周等结构应力集中的地方,加强石造的结实感,使得整体建筑物呈现繁复却不失庄重,严肃却又不失亲和的建筑风味来。设计者的巧思,使火车站成为新竹的门户与都市的地标。
|
|
|
|
新竹州厅
|
介绍
1895年日军占领新竹之後,初期的公共建设多是接收清代的公共设施,到1904年才有新竹厅参事郑如兰等人请求新建厅舍。不过新竹州厅迟至1925年兴建,并於次年年底完成建筑主体启用,之後持续增建或改建,成为今日所见的新竹市政府。
新竹州厅是一栋二层楼,ㄇ字形平面的加强砖造建筑物,建筑形为和洋混合风格,主体为洋式风格,屋顶为东方建筑所用木架瓦造斜屋顶,正面入口处设计突出的玄关门廊,采用双柱式以增加仪典性,并搭配两个小塔楼,使整个入口相当突出,进入大厅内部可见洋式的拱廊及罗马柱子,十分气派,整体而言,新竹州厅是一栋具有良好比例及对称关系,兼具稳重而庄严的官厅建筑。
|
|
|
|
新竹水仙宫
|
介绍
本庙主祀水仙尊王,是海洋之神,也就是夏代开国君主禹帝。本庙水仙尊王原奉祀於长和宫後殿,为新竹北门地区郊商崇祀的航海神,後因市街日渐发展,於1863年在长和宫左侧拆除店屋另建水仙王殿祭祀水仙尊王。每年的农历十月初十是水仙尊王圣诞,是本庙最盛大的庆典节日。
水仙宫是一栋二殿二廊规模的庙宇,三川殿步口并不宽敞,步口 柱为方形石柱,步口员光为书卷形式,是较为特殊之处,水仙宫之正门以石鼓为门枕石。水仙宫左侧外墙上有三块石碑,其中「长和宫碑」为新建水仙王宫之记录,捐款者为当时新竹主要的郊商,为本庙留下珍贵的史料。
|
|
|
|
新竹神社残迹
|
介绍
新竹神社的兴筑始於1915年三村三平担任新竹厅长时,之後继任的高山仰正式设立新竹神社造营事务局,并聘任总督府技师森山松之助及其助手八阪志贺助,手岛诚吾设计建造。第一代新竹神社於1917年动工,1918年落成,并於1920年正式列为「县社」,1942年再升格为「国币小社」。
1936年後推行皇民化运动,为扩大规模,於1938年动土兴建第二代神社,1940年完成,除了本殿之外,尚有祝词舍、神馔所、乐神殿、休憩所、斋馆等设施,还增加了参道,公共厕所等附属工程。新竹神社历经改建,目前所见为第二代神社遗址,但也仅保存社务所与参道,社务所本身采用经久耐用的桧木,精细的匠工技术,使得建筑本身历经风雨仍得以保留,屋角的「鬼瓦」与「悬鱼」雕工优美,显见昔日之华丽讲究。新竹神社的社务所可说是台湾所建最大者,可见过去的仪典之繁盛,亦可从其中窥见新竹州政治地位之重要。
|
|
|
|
新竹信用组合(新竹一信)
|
介绍
早期民间资金融通多以「合会」的方式来取得,1909年新原龙太郎等人成立「新竹储金会」,以「邻保相爱」的观念,以每日储蓄的方式来储积资金,以合作的精神创造财富,作为会员产业或资金的运用。1913年储金会改制为新竹信用组合,1934年新竹信用组合迁入位於大同路现址的新建大楼,至今,光复之後改名为新竹第一信用合作社。
新竹信用组合大楼是一栋三层楼的建筑物,入口处设於转角处,一楼空间主要为营业厅,二楼以上则为办公空间,设计者利用连续的水平带雨庇创造水平线条,但保留古典建筑的圆拱窗,并刻意让水平带在入口上方断开,以突显入口感,入口
|
|
|
|
新竹图书馆
|
介绍
早新竹州图书馆前身是「新竹街图书馆」,为了纪念1923年日本大正天皇东宫太子裕仁访问新竹而筹款兴建,1925年完成,改为「新竹州立图书馆」,台湾光复後由新竹市政府接收,定名为新竹市立图书馆,後又改为「新竹县立图书馆」仍作为图书馆使用。
图书馆是一栋洋式建筑物,外观简洁俐落,立面上的柱子以刻意加强装饰的砖形条纹,让建筑物显得稳重,上层则采退缩方式留出阳台,阳台上设计短的梭柱支撑屋梁,使得屋顶变得轻盈,更增添下层立面稳固的对比感。入口处突出的门廊空间,加宽的门柱与上层的中央双柱,塑造强烈的入口意象。立面上强化的立体柱,配合开窗的虚实变化给人强烈的厚实感,柱头上的装饰则象徵著帝国的徽章,为殖民母国的图腾之一。
|
|
|
|
新竹专卖局
|
介绍
新竹菸酒公卖局建筑,在日治时期称为「台湾总督府专卖局新竹支局」,其前身是1922年所设置的「台北专卖支局新竹出张所」,1924年改名为「台湾总督府专卖局新竹出张所」,由於业务日增,於1934年建造新办公厅舍,次年完工,1936年迁到新厅舍现址,同年升格为支局,而成为新竹地区的菸酒直营中心,1947年後改名为台湾菸酒公卖局新竹分局。
新竹专卖局厅舍是一栋具有现代主义风格,以水平线条为设计主轴的建筑物,设计者是总督府专卖局的建筑技师梅泽舍次郎,办公厅舍为三楼加强砖造建筑物,一楼为玄关、公共接待室、大厅、支局长室等主要空间,二楼为事务室等,三楼为会议空间。入口位於转角处,建筑物高度向中央逐层升高,使入口成为中央高塔,以强化入口意象,建筑物外表贴磁砖,风格特殊。
|
|
|
|
新竹州市役所
|
介绍
1920年日本政府在台湾实施「市街庄制」,新竹市隶属新竹州,新竹市称为新竹街,他的办公厅舍称为新竹街役场。1930年新竹人口成长,其政经地位也越显重要,而升格为新竹市,设置新竹市役所,作为办公厅舍。
新竹市役所是一栋二层楼的砖造建筑,四坡式的屋顶,屋顶上有两个老虎窗。整体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入口位於中央,入口处突出拱门形式的门廊,中央上方加上拱心石和穗状花草环,具有权威的象徵。为了强化其仪典性,设计者在立面上做了三道外突的墙面,屋顶也随著变化,远望有如增加三座塔楼,配合中央的门楼,走近市役所让人感受一股庄严的气势。
|
|
|
|
新竹高中剑道馆
|
介绍
新竹中学校成立於1922年,原先暂借新竹第一公学校校舍开始招生,1925年再迁至十八尖山山腹的新校址,次年建立武道场,作为体育馆之用,同时也作为练剑之场地,後来由於新竹中学校的剑道队闻名全台,故通称武道场为剑道馆。
新竹高中剑道馆规模并不大,是一栋砖造木构架瓦顶的建筑物,屋面为复折式,山墙面呈现尖形山峰,创造出高耸的感觉,异於一般洋式建筑风格,墙面为清水砖叠砌,并以仿西洋建筑的扶壁作法,透过外凸的砖柱,将屋顶的重量传递至地面。剑道馆建筑设计及施工的品质甚高,加上其独特的造型,散发出典雅的味道,虽然目前屋顶改为钢浪板,但整体感觉犹存。
|
|
|
|
香山驿(香山火车站)
|
介绍
香山站建於1928年,是传统的日式驿站,是目前西部铁路干线所存少数木造车站之一。香山站站房并不大,候车空间狭小,但也因为车站的亲切尺度而成为香山人记忆中不可或缺的建筑,也是香山的地标之一。
香山火车站为典型「入母屋造」形式的木造建筑,站房成长形,整体设计去除一般常用的对称性手法,而将入口置於端部,为强调入口感,特地加上入口玄关,玄关木柱上以雕花牛腿支撑,为了遮蔽日晒及风雨,候车空间外侧再加上一圈檐廊,以简单木构架支撑,使得香山火车站看起来像一栋歇山重檐的木造建筑,其朴实的外表,简单的构造,具有朴素之美。
|
|
|
|
辛志平校长故居
|
介绍
辛志平校长故居是为纪念前新竹中学辛志平校长的教育事迹而指定的古迹。辛志平,广东罗定县人,民国三十四年奉命来台接掌新竹中学。於校长任内,制定「诚、慧、健、毅」四字校训,手创三大铁律「不打架、不作弊、不偷窃」--违反者一律退学,以严格的体能训练和劳动服务,培养学生坚忍刻苦的精神;其教育理念为德、智、体、群并重,提倡通才、全人教育,反对以考试领导教学。毕生清廉简朴,以身作则,实践力行。
故居为一日式木造宿舍,约建於1920年代,其建筑正座北朝南,屋顶形式为「入母屋(歇山)」,外加附属雨庇檐。屋架为日式小屋组,梁上架设短束以支撑屋顶。墙面为「真壁(柱外露)」,外墙附雨淋板,除玄关及厨房、浴室之一部分外,其他均将地板抬高,下为砖砌柱与基础。房屋原为新竹中学校长配属宿舍,辛校长自民国三十四年来台後,至七十四年去世前,居住於此四十年,大致沿用原有的空间机能,并於庭院栽种果树花木。未来故居将规划为辛校长人物纪念馆,开放供民众参观使用。
|
|
|
|
清华大学
|
介绍
清华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可追溯至西元1911的「清华学堂」。民国成立後,「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1928年改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校内有宽广的草坪和风景优美的成功湖、昆明湖梅园和梅谷。湖畔遍植相思树,湖面波光潋艳,游鱼无数。校门口的大草坪,是新竹民众假日休闲放风筝、野餐、办活动的场所。
往内走,山坡上的梅园是纪念清大故校长梅贻琦博士的墓园,种有100多样梅树,每届冬尽春来,满园梅花霜白耀眼,整个校园彷佛是一个浑然天成的自然教室。
|
|
|
|
交通大学
|
介绍
创建於民前十六年,清光绪二十二年,西元一八九六年。初名南洋公学,今称交通大学一名,则始於民国十年(一九二一)。
缘民国九年(一九二○)十二月,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誉虎),以交通部所属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平铁路管理学校及北平邮电学校等四校散居各地,「组织无统系」、「学科不联络」,管理困难,无法因应人才培育之实际需要,乃奏准於民国十年,统一学制,总其名曰「交通大学」,而分称各校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沪校)、唐山学校(唐校)、北京学校(平校,由北平铁路管理学校与北平邮电学校合并而成),以宏造就。其後诸校虽屡有分合,惟「交通大学」之名,则终为通称也。
|
|
|
|
新竹教育大学
|
介绍
新竹师范学院创立於1940年4月,原名「台湾总督府新竹师范学校」。1945年光复後,改为「台湾省立台中师范学校第二部」。一年後再改制为「台湾省立新竹师范学校」。
1987年7月为配合政府提升小学师资素质之政策,再度升格改制为「台湾省新竹师范学校」。1991年7月,为配合师范教育整体发展,由台湾省改隶中央,并更改为现名。
|
|
|
|
中华大学
|
介绍
1990年3月21日获核准创校,名为「中华工学院」,设立电机工程、资讯工程、工业管理、木土工程、建筑与都市计划等五个学系。两年後获准成立夜间部,五学系各招生一班。 1994年8月30日与美国麻省州立大学达特茅斯分校签订校际合作条约;12月5日与美国密西西比州贝勒大学签订合作意愿书。1997年8月1日正式改名为「中华大学」。
|
|
|
|
玄奘大学
|
介绍
玄奘大学是由佛教界集资兴建的高等教育学府,於1997年3月25日核准成立,并参加当年度大学联招,为台湾地区近年来新成立的大学校院之一。
事实上,佛教界希望设置大学,是佛教徒长久以来的共同愿望,因为佛教原本是智慧(般若)为宗旨,认为知识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凭藉,也是人类追求光明的泉源,所以佛教在本质上是重视正知正见,而创设高等学府的目的是寻求正知而破除无明(对於事理之愚味无知),所谓「明心见性,去迷开悟」是佛教教化的本怀。
自民国54年起即有设校之议,至民国76年「玄奘文化教育基金会」之创办,开始进行建校工作,在民国86年奉准成立同时招生。该校以玄奘(三藏法师德号)为名。
|
|
|
|
元培科学技术学院
|
介绍
元培位於新竹市香山地区,位处市区与郊区之间,兼有郊区自然优美环境及市区交通之便。学校依山傍水,校舍随地势而建,矗立於青山翠谷中,颇为壮观。校园幽静,花树茂盛,绿意盎然,景色怡人。
1964年11月,该校创校人-放射技术学家蔡光宇先生,以高胆远瞩的眼光及夙夜不懈的精神,为培育技术人才,促进医疗水准,不计成本独资创办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医事技术专科学校。1965年10月28日正式获教育部核准成立并同时招生,并订每年11月8日(国际放射线纪念日)为该校校庆日。
创校三十馀年来,校务不断扩展,规模日增,校友遍布全台各大公私立医院及卫生机构,对提升医疗服务品质有极重要地位。
|
|
|
|
孔庙
|
介绍
新竹市的孔庙(也称文庙)原为淡水厅的儒学学宫,建於清嘉庆十五(西元1810)年,原址设在今日的成功里(中兴百货到国际戏院之间),是一个兼具人文色彩与游憩的怀思场所。
孔庙一度被充作日军新竹守备队兵舍,一时祀典暂时被废。後因民众反抗而恢复祭典,日本也撤去驻兵,大成殿仍然安置神位。日据时代,大成殿周围厢房充作新竹公学校教室。
儒家思想在数千年之後,仍然不经意地影响著新竹人的生活。祭祀孔夫子的「孔庙」,成为延续儒家精神的殿堂。每年9月28日的释奠典礼(祭孔大典)是新竹市众多仪式中一大盛事。
|
|
|
|
竹莲寺
|
介绍
竹莲寺为新竹现存古老的庙宇之一,城门外护城河畔竹木茂盛,故名为「竹莲寺」,又因供奉观音菩萨,所以又称「观音亭」。
康熙末年竹莲寺原是一座郑氏遗民小祠堂,一日有一位乡民路过见树下有一座观音佛像,便迎回现址,乡民前往问神祈福,据闻非常灵验。至乾隆四十八年,新竹的垦首王世杰捐地建庙,由於当时城外护城河边种植了许多竹子,所以称为竹莲寺。寺内供奉韦驮护法、十八罗汉尊者等,信徒众多,因此终年秋火不断。
寺内的花窗精致、典雅,一墙一瓦皆仿古制,此外亦悬有多幅名画与古匾,是新竹较有名的古啧之一。
|
|
|
|
护城河
|
介绍
东门大沟最早是竹堑城的「护城河」。竹堑城有四座城楼,城垣周长为860丈,约2700公尺,城外则挖掘壕沟为护城河,河上与各城楼设有吊桥一座,兼具交通与防御功能。然而随著历史轨迹的流转,护城河早已失去防御功能,但仍在城市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2000年「新竹市护城河及周边亲水设施改善计画」,特别注重於亲水环境之重现,恢复竹堑护城河之休憩功能以及历史风貌。从林森路到中央路总长约600公尺,宽约56公尺的护城河空间,将取消汽车停车位,改为起伏斜的自然草坡,拆除原水泥护岸,提升水面,并依古堡历史考证恢复护城河道之壮阔风貌,与提高市民亲水可及性,同时原样整理保留 岸之绿木植栽。此外,两旁车道改为单向车道,提供了更宽敝平顺的人行步道与自行车道,并提供二处小型阶梯剧场供新竹市民户外表演使手。蜕变後的护城河空间将成为新竹市民最可亲的百花园。
|
|
|
|
中正棒球场
|
介绍
新竹中正棒球场兴建於1976年,由於球场位於马路旁,加上新竹市街道原本就较为狭窄,人车出入均相当不便,时有塞车情形发生。
新竹棒球场附近的住家高於球场本身建地,所以有些住户乾脆就在自家阳台看球,享有与他人不同的福利,大看「免费球」,是新竹球场特色之一。
有些选手表示,在新竹棒球场打球不容易,因为新竹特有的「风」多少会影响选手们的表现,为比赛增添许多变数。
|
|
|
|
青少年馆
|
介绍
於2001年青年节当天正式启用的「青少年馆」,是将「原警讯所新竹分所」重新整建的成果,为一栋融合现代与传统美感的建筑。该馆以「社会教育」为宗旨,为青少年提供相当多元的服务,有馆内阅览室、交谊中心、漫画间与谘询室,更於7月中旬完成馆内网咖设置,让喜欢流连网咖的青少年有个更适当的休闲去处。
|
|
|
|
新竹站
|
|
|
|
香山站
|
|
|
|
清华大学
|
|
|
|